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1.1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2006年,清华历史学科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专门史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清华世界史学科得以在较高的学科平台上发展。2011年,在学科目录修订之后,世界史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学科建设情况
根据清华大学学科布局的实际要求,世界史确立了建设“小而精”的学科目标。秉承清华历史系百年以来的传统,世界史学科的教研人员大多由在世界一流高校及研究机构获得博士学位的归国学者担任。科学同仁的基本共识是,清华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以及学术发展史中具有优秀的历史传统和独特地位,本学科教研团体一直以振兴清华学术精神为己任。
世界史专业集中力量在如下领域积极开展工作:其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或虽已展开但未见成熟,具有被追赶乃至被超越的前景。故此,清华大学世界史学科将主攻方向初步确定为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环境史、东亚区域文化史、以及全球史等。在这几个方向上已经或正在具备较好的条件,在部分研究领域已确立或正在确立国内领先并能够立足于国际学界的特色和优势。
大量译介国际学术界的优秀成果也是世界史博士点的特色工作,是嘉惠中国学术、意义深远的事业。以何兆武先生为榜样,本学科同仁致力于翻译事业,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刘北成教授译作已近30部,是史学翻译事业的标兵之一。其他各位同仁亦成果丰硕:张绪山教授4部,彭刚教授9部,梅雪芹教授5部,张弢副教授3部,吕昭助理教授1部。其中,王奇教授的俄文译作尤为丰沛,包括著作3部、译文百余篇。这些译作或为西方史学经典,或者反映当前欧美学术前沿动态,受到汉语学界广泛重视与高度评价。世界史同仁轮流主编的反映世界史研究最新动态的《清华史学译丛》将陆续出版,目前已出版张绪山教授主编的第一辑《飞翔的中国凤凰》。史学名著翻译已然成为清华世界史学科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
1.3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2021年入学世界史博士生2人,硕士生8人。
2021年毕业获得世界史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2人。
2021年博士就业高等教育单位2人。硕士生1人入职,1人继续升学深造。
1.4研究生导师状况
现有专职教授5人,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1人,师资博士后1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全部具有海外留学经历,7人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清华大学坚持“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以价值塑造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这一共识已充分渗透到世界史学科的工作实践当中。学校近些年来所形成的“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才培养目标,已融入世界史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第一,落实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突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坚持潜心科研与关注世界相统一,在弘扬中华传统、家国情怀、生态文明建 、中西文化交流、东亚文化交流等课题上均融入教师们多年研究的新观点。同时致力于环境教育与传播、东亚民间风俗调研等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实践环节,引领学生立足当代中国与世界,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建设者。
第二,深入推进社会实践,将学术创新的内在要求与国家面临的基础学科人才创新的紧迫性相统一。围绕思想引领、学科调研、全球胜任、就业实践等主题。2016至2021年组织研究生奔赴广西桂林、浙江上虞等8个省市自治区,参加各类实践活动14 次。
第三,坚定内涵式发展道路,破除“五唯”,加强学风建设,对博士、硕士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取消论文发表的机械化衡量标准,强化学术文化和学术共同体建设,打造有含金量的核心课程体系,培养过程严格把关,执行导师组联合指导制,不放松任何一个必修环节。同时,执行新时代学风建设的清华方案,严格执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加强分流和淘汰机制。2020年起,研究生全面执行新培养方案。
第四,加强历史系教工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的联合共建。为了倡导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的师生学术共同体,历史系教工党支部和研究生多个支部多次联合组织生活,同时吸引党外师生积极参与。其中效果比较显著的有2019年1月支部成员张国刚主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论述, 7月配合学校“学风建设年”,支部成员李伯重带动讨论历史学研究中的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12月邀请“和平方舟”医院船郭保丰舰长来校交流赢得“时代楷模”称号的精彩历程。通过一系列的联动活动,教师队伍的思想、学问、精神、作风在一届又一届学生身上渗透、积累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3.1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博士生课程设置基本架构已经完成。基本课程包括:环境史研究导论、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专题、中国近现代史文献研读、中国近现代史文献研读、现代中国思想专题、古希腊文献阅读、拉丁语阅读与翻译、中国学术史研究、俄国史研究专题、亚洲文明史料研读、中国经济史研究、英属印度与现代世界的形成、中国古代史专题。随着新教师的入职,相关新课程的增加,基本课程内容不断做出改变。
硕士生课程基本框架也已形成,其主要课程包括:西方思想史研究、全球史导论、史学理论著作选读与研究、历史学理论与实践、现代化研究、东亚文化史研究:文献与方法、中俄关系史文献研读、拉丁语阅读与翻译、文书档案中的历史等等。随着随着新教师的入职,相关课程的增加,具体课程将做出调整。
3.2导师选拔培训
严格按照学校规定选拔。
按照清华大学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教研系列的教师均有硕士研究生的指导资格。按照人文学院学位分委员会规定,长聘教授、长聘副教授均有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资格。由人文学院统一组织对新任博士生导师的专项培训工作。
历史系每学期组织一次全体教师会议,加强研究生培养是会议必备的议程之一,每次都将对本学期学生培养中的亮点和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与讨论。
3.3落实导师责权机制情况
严格按学校规定认真落实。清华大学于2021年11月发布《清华大学研究生导学问题协调解决工作指南(试行)》,强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和思政教育中“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本系在全系会期间对导师责权机制进行学习,强化导师责任意识,对研究生导师的职责与义务进行界定,及时约谈可能出现问题的情况。对出现博士论文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的博士生导师,暂停其招生资格。
3.4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各种文件精神,历史系依托《清华大学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2016 年以来,陆续先后制定“完善学术评价制度试行办法”、“学术委员会章程”等办法,把教书育人的投入与成效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历史系教师的职称晋升、工作、及人才奖项推荐活动中去。
健全教学工作评价标准。加强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纪律考核,教研系列教师,每年所授课程不低于96学时,教学评估优良。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每学年不得少于48 学时。最近一年教学评估在全校后5%、最近三年来有教务处认定的重大教学事故记录者、有违反师德师风者,不得职务晋升或参评各类人才。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行启发式教学。为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加强经典研读,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优秀科研创新,特意为全系教师集中购置最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满足了大家研读马恩第一手文献史料的强烈愿望,将阅读经典文献的心得融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积极鼓励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带领学生阅读经典文献。多门课程获评国家级、北京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
坚持以学术研究推动教学,实现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将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相结合。通过高水准的学术研究提升课程质量,通过课程建设与讲授展示学术活动的严肃性。绝不炒冷饭、灌输心灵鸡汤,绝不以掺水方式授课、降低考试难度迎合学生。绝不照本宣科。新课必须提前半年准备,旧课坚持认真修定PPT,保证至少30%的内容更新。为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教育国际化潮流,推动学生植根于中国了解世界,置身于世界研究中国,通过多种形式尝试历史学科的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通过各种舞台向世界发出中国学者声音,扩大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影响。
2020年7月,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历史系教工党支部被学校授予“双带头人”工作室创建单位。本学科在发挥人才培养、 程思政和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和水平。
世界史学科的教师一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严谨、精湛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实质性推进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历史系支部和行政共同发起“读史阅世交流日”微沙龙,邀请世界史学科方面的著名教授与全系本科同学共话读书与治学,这一活动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成为清华大学人文学科师生互动的一张名片。多位老师获得师德师风奖项,如彭刚教授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刘晓峰教授获“传道寸心”奖,梅雪芹教授获“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
以爱岗敬业的具体实践2020年以来,面临疫情突发情况,世界史学科方向全体党员群众同心协心,各项工作毫不放松,教学科研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全体教师积极相应清华大学《保持自强奋进姿态,履行教书育人职责,高质量开展在线教学》的号召,如期按照教学日历全面开展在线教学工作,全员参加“雨课堂”在线培训课程,努力学习各种高科技技术 克服各种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展现了人民教师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探索,寻找到适合在线教学的课程设计和适合教学相长的授课方法,克服在线教学可能面临的技术与交流困难,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努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保质保 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教师育人为先、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可贵品质。在此过程中梅雪芹教授、曹寅副教授荣获疫情防控在线教学优秀教师奖,刘晓峰教授荣获2020 年度清华大学教师最高荣誉“良师益友”奖。
3.5学术训练情况
明确导师责任制,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要求研究生定期汇报学业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日常教学和指导过程中,导师帮助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加强基本学术规范的训练,督促文章写作。
导师严格把关资格考试、开题、中期考核、年度考核、预答辩等每一个培养环节,严格执行每一个环节上不合格者予以分流的制度,强化预答辩导师回避、匿名投票制度,努力确保外审环节不出现B以下的评审结果。
世界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强调外语学习,除第一外语外,对专业外语、第二外语学习也有相应要求。
3.6学术交流情况
从世界史发展的具体需要出发,运用各自在国外学习、研究积累的学界资源,积极推动清华大学与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利用外部学术资源促进清华大学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已经设立的“王国维讲堂”成为联系本校各学科学者、本校学者与兄弟院校学者交流的平台,目前正在筹划的“雷海宗世界史讲坛”不久可以正式运作,届时清华大学世界史学科与国外学者的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将更加宽广。
3.7学术不端处理机制
世界史专业在各个培养环节上严格把关,至今未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3.8研究生奖助情况
清华大学为研究生提供基本奖助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由学校统筹各类资源来提供。同时,学校和院系以及导师共同创造条件,提供研究助理、教学助理和管理助理(“三助”)岗位,每学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发布需求,学生申请,并在阶段结束时进行考核。
3.9其他特色情况
鉴于专业研究特点,我们坚持鼓励世界史专业研究生到研究对象国或研究水平先进的国家接受相应时间(半年到两年不等)的训练,使研究生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接触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学术信息,同时与国际学术界同行建立学术联系。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近年来世界史学科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全方位改革。
第一,构筑本研贯通式培养体系。近年来历史系在本科阶段的培养计划中增设“学术写作训练”,效果良好,至今已推行了三届。2020年起,历史系本科生全面进入强基计划,落实小班师生从游式研读,师生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近年来保研学生的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第二,“清华历史讲堂”是国内外学者与研究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校际研究生的交流与相互学习。2016年至2021年间共举办了近100场。与东京大学、首尔大学、南开大学等校联合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已形成互相评议交流的机制,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同时,教师们还一直在探寻课上教学与课下读书班相结合的培养路径,如梅雪芹教授的“全球视野下的人与自然”读书会,王奇教授的《解读俄国》读书会、日新书院新生读书会,刘晓峰教授的《日本书纪》读书班、琉球研究读书班等均取得很好的实效。
第三,为加强课程质量督导,推行学生评教、教学档案袋和系主任、院教学委员听课制度。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推行学生评教系统和教学档案袋管理(自教师入职起详细记录)。历史系正副系主任和人文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历史系共有4位)每学期至少听课1次,需写出听课报告。教师间每学期互相听课交流。
4.1人才培养
世界史学科研究生从入学之初,每一个环节均严格遵照历史系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各项要求。
认真执行导师组制度,学科各方向导师集体参与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工作,带领研究生经常相互切磋和交流:在第二外国语学习(含多语种学习)、博士生资格考试、开题报告、预答辩等重要环节,硬性要求均高于其他人文类专业。
博士生获得学位时间一般不少于4年,硕士生获得学位时间基本上均在3年。所有同学或参与到导师引领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中,或参与到清华大学本科生专业课程助教团中。在师生从游式的学术共同体中得到个性化的充分发展,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优秀率逐年提高。
研究生同学在校内外、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中表现积极,显示了突出的能力,不仅在专业性的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而且获得了许多奖励。
4.2教师队伍建设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清华大学历史系复建以来,重建高水平的世界史专业一直是历史系同仁追求的目标。由于世界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重建世界史专业的高标准要求,加之人员编制的限制,本专业从教人员队伍扩展较慢,但保持了“少而精”的特点。清华大学的世界史专业的专任教师主要延揽在国外取得学位的留学生或具有留学经历的学者,这一做法更符合世界史专业的要求,也保证了世界史教学的高质量与研究成果的高水平。这一特点延续了清华大学的百年传统,在全国高校中是非常突出的。
现有专职教授5人,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2人,师资博士后1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全部具有海外留学经历,7人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
刘晓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历史;民俗学;中日交流史;比较文学。担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报哲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日本古代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市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梅雪芹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史和环境史。担任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理事,东亚环境史学会理事,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国际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第三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领军人才。
张绪山教授,主要研究世界中古史,中西交通史。担任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历史学会会员,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南开大学东欧-拜占庭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彭刚教授,主要研究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委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社联副主席。
王奇教授,主要研究俄国史、中俄关系史。担任中国中俄关系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国家图书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弢副教授,主要研究德国史、欧洲中世纪史。
曹寅副教授,主要研究全球史、印度史、中印关系。
吕昭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法国史、城市史、欧洲中世纪史。兼任法国中世纪历史与考古跨校研究中心(CIHAM)联合学者、苏州大学全球城市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4.3科学研究
世界史同仁的科学研究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一是研究著作,二是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三是对国际学术界已有成果的译介。
1、张绪山教授:
译作:
1)亨利·裕尔《东域纪程录丛》,商务印书馆2021年(汉译名著);
2)马克·布洛赫:《国王神迹》,商务印书馆2021年11月(汉译名著);
2、梅雪芹教授:
著作:
1)《生态文化与传播》,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
论文:
1)《绿色公众史学:环境史与公众史学在我国的发展》,收录于李娜主编:《公众史学》第四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以水为镜——论唐纳德•沃斯特的<帝国之河>的贡献》,收录于夏明方、朱浒主编:《灾害与历史》(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3)《英帝国的环境文化遗产》,收录于徐再荣、张瑾主编:《环境史的理论与实践:世界环境史研究演讲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4)《论20世纪英国史学家屈威廉的乡村保护事业及其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
3、刘晓峰教授:
著作:
1)《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独著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2021)
2)《历史与文化——亚洲史中的日本古代研究》(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1)
论文:
1)为“首鼠两端”补一解 《文史知识》2020年第12期
2)中国古代时空体系中的泰山 《世界宗教文化》2020年第6期(核)
3)打春牛——中国人的迎春仪式 《紫禁城》2021年第2号
4)洞视日本社会的历史之眼 《日本学研究》第31辑(核)
5)从习俗到信仰:蚩尤神话在日本的传播 《文史知识》2021年第4期
6)花朝节:最浪漫的节日 《紫禁城》 2021年05期
7)当牛遇上符号学 《博览群书》2021年第5期
8)二十四节气的生成结构 《中国农史》2021年第2期(核)
9)中国古代节日食品对日本的影响——以《宇多天皇御记》宽平2年2月30日记事为中心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核) (与刘晨合作,第一作者)
10)从风俗画看中国古代节日生活习俗对东亚的影响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年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
11)丸山真男的“古层” 《读书》2021年第8期(核)
12)节日文化:宝贵财富润泽至今 《光明日版》2020年12 月21日
13)我的三个学术立场—《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著后感言 《中华读书报》2021年1月6日
14)回首平成时代 日本《中文导报》2021年1月28日21版
15)中国节日与中国时间的整体性与结构性 《光明日报》2021年2月18日
16)成长的中国成长的年 《中国艺术报》2021年2月24日
17)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日本妖怪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10日
18)端午的“争”与“斗”《中国艺术报》2021年6月11日
19)由端午,步入中国古代时空 《光明日报》2021年6月14日
20)年中行事と食ーー『宇多天皇御記に見る』 ハルオシラネ編『東アジアの自然観』、(文学通信社2021年)
21)New Perspective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 Asian Culture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第42卷第1期
22)中国における外国史としての日本史研究 《日本史研究》2021年第5期 (与刘晨合作,第一作者)
4、王奇教授:
1)主编:中俄文版《中俄战略伙伴对话》(三卷本)之第三卷:《东方—俄罗斯—西方:历史与现实》,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1;该书俄文版:«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й партнерский диалог между Китаем и Россией (в трех томах) (Том 3. Восток–Россия–Запад: истор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СПб., май 2021 г.(圣彼得堡,2021.5)
2) Ван Ци, Циф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станет фундаментом для сопряжения ЕАЭС и «Пояса и пути», см. «Евразия. Эксперт», 07 января 2021г.(《数字经济将成为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基础》,载《欧亚·专家》学刊,2021.1.7) https://eurasia.expert/tsifrovaya-ekonomika-stanet-fundamentom-sopryazheniya-eaes-i-poyasa-i-puti/
3) Ван Ци, Китай хочет построить «Великую стену иммунитета» – китайский эксперт, см. «Евразия. Эксперт», 19 июля 2021г.(《构筑“免疫长城”的大国担当》,载《欧亚·专家》学刊,2021.7.19)https://eurasia.expert/kitay-khochet-postroit-velikuyu-stenu-immuniteta/
4) Ван Ци, США искажают историю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для сохранения гегемонии – китайский эксперт, см. «Евразия. Эксперт», 17 Августа 2021г.(《美国为维护霸权歪曲二战历史》,载《欧亚·专家》学刊,2021.8.17)https://eurasia.expert/ssha-iskazhayut-istoriyu-vtoroy-mirovoy-voyny-dlya-sokhraneniya-gegemonii/
5) Рубан Л. С., Ван Ци. XVIII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экспертный форум «Ресурсная и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ая основа устойчив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см. «ДЕМИС. Демограф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2021 №4, стр.159-168.(《第十八届中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专家论坛综述》,载《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学刊》,2021年第4期,第159-168页。)
6) Ван Ци, Создание базы данных «Культурная память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см. «Общество. Доверие. Риски», М.,2021, стр. 281-288. (《“中俄文化记忆”数据库及其创建》,载《社会、信任、风险》,莫斯科,2021,第281-288页。)
7)Ван Ци и др. Восточная политика России, глазами китайских ученых, см. 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и геополитика в России: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пыт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СПб., 2021, стр.417-429, 783. (《中国学者有关俄罗斯东方政策的研究》,载《俄罗斯政治地理和地缘政治:历史经验与现实》,圣彼得堡,2021,第417-429, 783页。)
8)Ван Ци,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 и китай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китайских ученых, см.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события в жизни Китая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К 100-летию КПКа. М.,2021, стр.11-21. (《中国学者有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问题研究》,载《中国历史的重大问题及其现实,纪念中共建党100周年》,莫斯科,2021,第11-21页。)
5、张弢副教授:
1)“西欧中世纪史料学初探——以德意志王国的帝王诏旨为例”,《古代文明》,2021年第4期,页63—76。
2)“中世纪大学之‘学术自由’辨析”,杨捷、赵国权(主编):《外国教师与学生史研究——当代教育史研究新进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页67—88。
3)《“黑死病”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年第2期,页120—131。(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21年第10期,页92—99。)
6、曹寅副教授:
1)“The Return of Chen Ching Lin: Chinese Deserters and Chinatowns in the British Raj, 1943-1946,” South Asia: 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 5 (2021): 888-902.
2)“An Indian Town’s Entry into the Second World War: Holding Together the Congress Party and Training Chinese Soldiers in Wartime Raj,” China Report 1 (2021): 95-110.
7、吕昭助理教授:
1)《阿维尼翁兄弟会与中世纪晚期法国基层互助》,《历史研究》2021年第6期,第122-141页。
2)“Les confréries d’Avignon : protection sociale et identité urbaine (XIVe et XVe siècles)”, in Anne Parizot (dir.), Les confréries, identités et discours : Patrimoine immatériel entre terroir et territoire, Paris : La Harmattan, 2021,pp. 131-151.(国际会议论文集,荣获世界美食文化最佳图书特别奖(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
4.4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刘晓峰教授长期从事东亚地区时间文化研究,2016年参与中国二十四节气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文本的写作。申请成功后,参与全国二十四节气传承区域田野调查,赴多所高校举办讲座,积极参与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与保护活动。鉴于世界形势变化,东亚区域合作将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他积极开展东亚古代时间文化体系研究,以时间文化为核心梳理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琉球、越南等国家的文化来往,为未来东亚区域合作提供文化支撑。他还先后在英国伦敦政经学院、京都大学、立命馆大学等大学演讲。2016-2020年间,先后受文化与旅游部和建设部等单位委托,多次担任国家级评选活动评委。
4.5产学研合作情况
开拓环境史研究,传播与普及环保思想,助力中国与世界的环保事业。
梅雪芹教授及其团队努力转化环境史研究成果,为传播与普及环境思想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自2016年以来,梅雪芹教授参与组建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开设通识课程“生态文明十五讲”并编写同名教材;参与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主持《环境史与生态文明行为研究》课题;指导建筑学院本科生柳济琛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获北京市教委颁发的互联网+北京市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该生于2020年9月当选为中国首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青年领袖。
参与国际环境教育与绿色行动实践。2017年和2018年赴马来西亚参加“绿色世界国际高峰论坛”并做主旨报告;与马来西亚友人联合创作《生态文明之歌》,共同发起创建清华大学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在2019年10月吉隆坡举行“世界绿色行动日321”推介礼暨绿色状元国际绘本大赛上,所撰《世界绿色行动日宣言》由多国代表宣读;2020年8—11月在线上给马来西亚华语学校讲授《绿色行者中级课程》,在东南亚华文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提出“绿色公众史学”概念,发表《共建共享生态家园》,将“绿色公众史学”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绿色公民”。梅雪芹教授因其重大贡献于2020年底入选第三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
4.6服务国家战略
世界史专业教师队伍人数较少,各位同事承担着繁重的历史系专业课,同时也承担着全校的文化素质课,每个人都在超负荷地工作,即使如此,诸位同仁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社会服务方面,他们从各自的专业出发,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献力献策,在各个领域服务于社会。他们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第一,从世界史发展的具体需要出发,运用各自在国外学习、研究积累的学界资源,积极推动清华大学与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利用外部学术资源促进清华大学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如目前正在筹划的“雷海宗世界史讲坛”不久可以正式运作,届时清华大学世界史学科与国外学者的沟通与交流将走上机制化的轨道;
第二,致力于解决整个民族面临的迫切的实际问题,如面对新时期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破坏形成的不可忽视的矛盾,大力开展环境史研究与教育,推动全民族树立环境意识。现在的环境史研究既是清华大学独居特色的学科,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
第三,以世界史学名著的汉译为工作重心之一,引领史学研究潮流,积极参与全国社科研究与文化出版事业的长期发展计划的设计,参与各类译丛、丛书的编纂,国内重大出版项目的策划与制定;各位同事或作为顾问或学术委员受邀于全国著名出版集团,或作为全国社科规划办评审专家参与世界史出版项目的评审。
第四,积极承担全国性研究项目,推进学科发展的同时,服务于国家的内政外交。目前清华大学世界史学科同仁承担的全国社科规划办研究项目、教育部与北京市哲学社科研究项目,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的领域也颇为独特,在全国同行中受到好评。
第五,走出象牙塔,学以致用,以多种方式及时实现学术成果的转化,以通俗化与大众化的方式服务民众,反哺社会,参与文化建设事业,履行社会担当。
清华大学世界史专业队伍虽小,但人员精干,具有开拓精神,以其独具特色的专业研究为国内外学界所瞩目。
4.7国际合作交流
邀请国际著名学者来华交流,将优势学术资源融入研究生课程。如“环境史研究导论”课程先后邀请美国堪萨斯大学历史系唐纳德·沃斯特、休斯敦大学历史系马丁·梅洛西、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社会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赫尔穆特·特里施勒等参与;“东亚文化史研究”课程先后邀请日本早稻田大学河野贵美子、东京大学上野千鹤子、琉球大学鲁成焕等参与;“英属印度与现代世界的形成”课程邀请剑桥大学Nicole Aboitiz、柏林自由大学Timothy Nunan、匹兹堡大学的Raja Adal等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线上系列讲座。
王奇教授不仅领导清华大学中俄战略合作研究所展开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为宁波中俄人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提供指导和帮助。在疫情期间,多次举办多地视频连线会议。2016-2021年,王奇主持或出席中俄学术论坛每年达20余次之多,做主旨演讲,接受俄罗斯主流媒体、专家学刊专访。
为推动东亚区域史研究,2021年刘晓峰教授主持了琉球研究系列讲座,聘请了四位日本琉球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学者进行主题演讲,在国内琉球研究领域产生很大影响。刘晓峰教授还多次组织东亚研究的相关学术活动,与国外学者共同展开学术讨论。相关活动得到《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
曹寅副教授近年多次策划“亚洲研究系列讲座”,组织“流动中的亚非研究系列讲座”;参加英国“全球网络与英帝国学术研讨会”;访问丹麦、英国、加拿大、印度各大学并做主题演讲。
吕昭助理教授于2021年参加英国法国史研究会(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French History)年会并发表论文。
诸位同仁之工作开拓了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人脉资源;拓宽了清华大学与外国大学之合作渠道;提高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地位,促使国际学术共同体显现出空前新气象。
4.8其他方面的改革创新情况
致力于汉译世界名著,引领我国学术思潮,使研究生培养紧密跟踪国际学术潮流。
刘北成教授所译福柯、贡德-弗兰克、彼得·盖伊等人著作,如《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白银资本》(《启蒙时代》等,引领国内相关学术潮流,在学界有口皆碑。他主持历史与社会译丛和历史-人类学译丛,蜚声学术界。
张绪山教授所译布洛赫《封建社会》、冈绍夫《何为封建主义》引发学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新讨论;所译布洛赫杰作《国王神迹》获赞誉无数,与所译裕尔《东域纪程录丛》均列入商务印书馆“世界汉译名著”系列,影响巨大。
彭刚教授译作包括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贝克尔(《论〈独立宣言〉》、玛丽亚·伯克(《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多曼斯卡(《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等;参与主编“人文与社会译丛”,“历史的观念译丛”与“新史学译丛”,翻译与编辑并重,建树良多。
梅雪芹教授联合主持三联书店和商务印书馆的“生态与人译丛”,已出版重要学术著作10余种,其译作《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与《英格兰景观的形成》为环境史与景观史研究开拓性名著。
吕昭助理教授的译作《民族的神话:欧洲的中世纪起源》为国内学界理解西方民族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
跟踪国际学术前沿,译介与著述并重,一直是世界史同仁治学的显著特色;也是研究生培养中呈现出来的显著特色。
五、学位授权点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5.1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总体而言,世界史学科点学科专业方向进展良好。
主要问题在于师资力量不足,重要研究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力量有待加强。
5.2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由于世界史专业极为重视学位论文答辩前的各个环节,到目前为止,世界史专业培养的博士、硕士生论文均符合要求,未有不合格论文。
总结以往经验,将切实有效的培养措施落实培养环节,进一步加强学生培养质量。
根据贯彻培养方案,落实师生日常讨论和读书会的常效机制,加强开题、预答辩等流程管控。
六、改进措施
1、深刻领会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博士、硕士生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博士、硕士生培养对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性的认识;
2、认真分析现有研究生培养环节的不完善之处,克服培养过程的薄弱环节;
3、强化制度建设,将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度化;
4、强化监督对于各个制度环节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