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金凌)3月11日下午,清华人文沙龙第一讲在人文楼124会议室举行。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哲学系副教授陈浩做客沙龙,并以“‘扬而不弃’的市民社会”为题做了演讲。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教授邓伟生评议。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院长刘石等多位在校师生出席了本次活动。
讲座正式开始前,刘石院长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勉,高度肯定了人文沙龙在跨学科交流方面的意义,并鼓励大家跨学科交流活动长期坚持下去。
刘石院长发言
讲座伊始,陈浩首先阐释了当今“市民社会”概念的基本内涵:独立于政治、经济的第三方空间。随后陈浩指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与当今主流的“市民社会”不同,主要针对与国家相对的社会经济领域展开讨论。接着,陈浩将演讲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在《法哲学批判》里对黑格尔“市民概念”的批评,并从思想史的角度详细考察了马克思的批评。
陈浩指出,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批评主要有二。一是认为,在市民社会与国家“分裂”(Trennung)关系的判定上,黑格尔只是描述了现实,并未提出新颖的理论创制;二是认为,黑格尔试图基于“等级中介”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裂进行“扬弃”(Aufhebung)的方案并不成功。
报告人陈浩
针对马克思的批评,陈浩从黑格尔自身的理论体系出发展开辩护。针对批评一,陈浩认为,从思想史的脉络看,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分法确然是黑格尔的理论创制。黑格尔之前的政治哲学都未能明确地将两者分离。同时,陈浩还认为黑格尔的分离基于古典和近代两种国家模型的张力,只有对这两种国家模型都抱有好感的思想家才会考虑到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二分。针对批评二,陈浩指出,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扬弃并非是想让市民社会完全消融于国家之中,而是想通过“等级中介”实现市民社会“扬而不弃”。相较于马克思针对市民社会所主张的“即扬且弃”,黑格尔更倾向于持一种保存大于消除的弱扬弃态度。
最后,陈浩总结道,黑格尔有关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二分,是其理想主义破灭后的一种无奈妥协。但这种无奈妥协也为保留市民社会的独立地位留下可能性,并为市民身份和公民身份的合一保留了一丝理论希望。
在评议环节,邓伟生认为,如果马克思指出的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切中肯綮的,那么,陈浩认为黑格尔可以通过“等级中介”来解决这个矛盾,是不够说服力的,因为他好像没有提出一个有效的办法来保证议员必然会兼顾私利与普遍利益。邓伟生建议或许可以通过引入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其他理论资源来加强黑格尔的解决方案。
评论人邓伟生
在提问互动环节,陈浩就“扬弃”一词的含义、当代社会的市民和公民概念、黑格尔的融贯古今的态度是否有充分的文献证据等问题与与会师生展开讨论。各位师生都与陈浩热情交流并交换意见,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画上句号。
该沙龙由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和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共同举办。文素基地常务副主任、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王巍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