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杜月做客社科大讲堂 剖析二十世纪初的四类迁徙者形象

10月31日下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杜月做客社科大讲堂,在六教,以“从‘边缘人’到‘始迁祖’:二十世纪初的四类迁徙者形象”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剖析四类典型迁徙者形象和迁徙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社会适应及人格形成,以及阐释空间和人格概念。

主讲人杜月

杜月指出,在中国和美国的城市社会学发展源头,城市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性和人格问题。并讲解了“边缘人”的人格,指出边缘人”身处两种文化、两个社会的边缘,既获得了个体解放,还变得开明,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困境。

杜月表示,二十世纪初中西方社会学文本既生动还原迁徙者的具体生活样态,又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学家对于迁徙和人格关系的不同理解,并对其中四种典型迁徙者形象进行阐释。芝加哥舞女最能体现芝加哥学派“边缘人”的人格特征,与社会适应的结果是不断“逃离与漂泊”(Move on)。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芝加哥工作的中国洗衣工,他们与新环境适应的结果是始终保持“安于此”(Stay with it)的状态。第三类迁徙者是工厂女工,既拥抱更普遍和自由的理念,又对具体的社区生活和家庭生活有无法割断的情感和责任。第四类迁徙者是以闯关东的农户为代表的“始迁祖”,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伦理标准来做出人生选择和社会空间安排。最后,杜月建议同学们用更加丰富的情感态度面对生活中具体的社会空间,培养自己对遥远空间的眷恋和对另外一种伦理空间的想象。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杜月回答了现场同学提出的关于芝加哥学派社会学、空间和人格之间的互构关系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2024年《社科大讲堂》第六讲,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孙宇辰讲师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杜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清华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2018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社会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会理论,研究聚焦于西方与中国社会学思想史,以及中国的土地问题。在《社会学研究》、《社会》、Urban Geography、Journal of Rural Studies等权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