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蔡文鹏副教授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新学期首讲,以“‘有讲座,更清华’——以《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为例”为题,讲述为何选听学术讲座、何为《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以下简称《讲座》课程),以及如何写好课程书面报告等内容。
主讲人蔡文鹏
讲座伊始,蔡文鹏以“黄金圈思维模型”为契子,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选听学术讲座”。通过讲解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从一次讲座中汲取灵感取得学术突破等事例,阐述选听学术讲座的重要性。他指出选听人文讲座能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均衡发展,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创新发展甚至创造奇迹赋予了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可能性。
蔡文鹏回顾《讲座》课程的缘起和发展的四个阶段。百余年来,各类讲座成为清华大学办学的重要传统。《讲座》课程始于2005年春季启动的《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课程制度和内容不断完善,多场讲座在校内外都产生深远影响。蔡文鹏介绍近期《讲座》课程改革的初衷、愿景和目标,期望讲座能够继续加强和改进课程质量、扩大受益面,成为一门“金课”,力求达到“与大师对话、与思想同行、与真理为友”。“无讲座,不清华”“有讲座 更清华”“爱讲座 最清华”等目标。当前,《讲座》课程主题呈现多元化特征,给予同学们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自由选择,蔡文鹏鼓励大家真正懂得讲座、乐听讲座、会听讲座、养成乐听讲座的好习惯,努力达到 “会通古今中外文理的”,达到“开眼、开悟、开怀”的学习境界。
最后,蔡文鹏就如何写好《讲座》课程书面报告提出建议。他向同学们介绍了笔记法、读书法和写作范式等内容。他强调,课程书面报告要基于笔记、延伸阅读、思考、讨论等环节,写作中要注重将“网状”的观点或思想,以“树状”的逻辑结构,做好“线性”的清晰表达,化繁为简,注重内在逻辑和思维。
本场讲座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王巍教授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蔡文鹏,2006年初毕业于清华大学,获法学博士。2009年8月留校工作至今。现任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副教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等。主要从事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与研究,合著、专著、参编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巡礼》《世纪清华 人文日新——清华大学文化研究》《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信仰危机与苏联的命运》等;曾荣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大学SRT计划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清华大学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工作优秀教师优秀奖、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等;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分会评为“大学素质教育工作优秀推动者”,荣获“全国宣传抗击‘非典’优秀作品奖”、“第十五届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