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下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宋念申做客新人文讲座,以“‘尼布楚条约’与现代地图的全球史”为题,在六教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从地理、地图学的角度,分析“尼布楚条约”对俄国、法国、中国、朝鲜和日本等欧亚大帝国之间的知识与权力互动,梳理出由此串联起来的跨欧亚历史之网,具有多层次的全球史意义。
主讲人 宋念申
1689年9月,清朝与俄罗斯的代表在尼布楚签署条约,划定两国在黑龙江流域的边界。谈起“尼布楚条约”(以下简称“条约”),多数人一般会从中国或者俄国的角度出发,认为它是两国历史上的一起边疆事件。宋念申通过简要描述《条约》签订的全球背景,包括俄罗斯东扩与满洲崛起,西伯利亚、欧亚大陆东北边疆开发纳入知识体系,对精准地图的需求伴随国家领土化而提升等,指出它签订于人类最终完成描绘亚洲大陆轮廓的前夜,不仅是中俄两国间的事,其发生在欧亚大陆现代变革的历史节点,具有多层次的全球史意义。
宋念申围绕“条约”梳理俄国、中国和法国地图测绘发展脉络史。俄罗斯方面,由西伯利亚总督戈杜诺夫在1667年绘制出一张地图,特点是方形大陆,河流网络是最重要地理坐标,奠定俄国西伯利亚制图的基本框架。“条约”奠定了中俄两国超过一个半世纪的和平。条约签订7年后,西伯利亚总督下令,绘制全西伯利亚的详细地图。列梅佐夫受命绘制的西伯利亚地图,局部图表现出中国的长江黄河、黑龙江阿姆尔河整个支流和日本等。宋念申指出,沙俄帝国的地理知识塑造源自崛起中的帝国对国家空间的全新认知,来自欧洲的大地测量理念和技术对东亚制图起到关键作用。而俄罗斯继续向东扩张和西伯利亚测绘,完成人类忠实描摹欧亚大陆轮廓线的最后一块拼图,引发地缘与知识震荡席卷整个大陆。清廷方面,1669年康熙亲政后重视欧洲应用知识,吸收和任用欧洲传教士制图,并于1718年完成的《皇舆全览图》汇聚欧洲、中原、边疆、内亚等不同知识系统,体现出新的国家治理理念。在欧洲,法国崛起对地图要求由美观性向实用性发展,要求“如其所是”地反映国家形状和大小,领土国家的意识在欧亚大陆同时在18世纪产生,至此,中、法、俄三国的测绘工作共同勾勒出清晰的欧亚大陆图景。
宋念申认为,清、俄勘界波及朝鲜和日本。东北亚探索和测绘加剧了朝鲜和日本边疆危机、激发领土意识,推动了朝鲜《大东舆地图》、日本《大日本沿海舆地全图》问世都是高精度国家地图,受边疆危机的刺激,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强化边界感。东亚“地图国家”的形成为其在19和20世纪朝向“领土国家”转变奠定了基础。
宋念申强调,17-19世纪欧亚大陆两端都发生对国家空间的新理解,其最初动力是跨欧亚帝国的战略竞争,得到新技术、新理念助力。东亚地图与国家空间观念的演变,与欧洲同时期发生的领土国家化演变存在明显共生关系。现代地图的到来是欧亚各个大帝国相互碰撞、吸收、借鉴、交流的结果,不是简单的“西学东渐”,而是“现代”与“亚洲”互为内在。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宋念申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中欧交流、清廷对欧洲认识的变化等问题。
本场讲座是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世界史系列专场》第十五讲,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蔡文鹏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宋念申,1974年出生于北京,博士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现任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历史系教授。近期研究兴趣包括区域及全球史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史、边疆与民族、东亚史、城市、历史地理等。出版专著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s, 1881-1919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韩国:Nŏmŏbuksŭ,2022)和《发现东亚》(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香港:中和,2019;台北:联经,2019;韩国:历史批评社,2020)。中英文论文发表于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Geopolitics, The Chines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