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邺架轩读书沙龙第三十四期举行 梅赐琪、刘军强畅谈清华写作与沟通课教学理念

(学生通讯员 胡振坤)11月16日晚,第三十四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及学堂在线、光明网线上直播平台同步举行。活动邀请到《清华写作与沟通课教学案例集》(以下简称《案例集》)主编梅赐琪与《写作是门手艺》作者刘军强展开对话,分享《案例集》的成书过程、通识写作教学理念以及写作教育心得。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教师邓耿担任主持。

5831DA

嘉宾梅赐琪(左)与刘军强(右)对谈

5D3A2F

主持人邓耿

梅赐琪首先介绍了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以下简称“写作课”)与《案例集》的成书过程。他指出,清华写作课不是作文课或学术论文课,也不是文章“修车铺”,而是具有“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特色教学模式的通识课程。“只有写,才会写”,“只有反馈,才能提高”,选课学生要在完整写作过程中实现思维提升。自2018年开课至今,在“全过程写作、高强度反馈”的模式下,课程积累了珍贵的、带有师生真切互动的7000多万字的学生习作。《案例集》从中精选了18个代表性教学案例,每个案例均完整呈现课程主题解析、案例简介、学生初稿、教师评阅、改后终稿、师生书信互动的全过程,为读者呈现了“看得见的学生成长”。

6EDB4F

嘉宾梅赐琪发言

刘军强以“独一无二、数一数二”八个字评价《案例集》。“独一无二”指该书是第一本把学生的写作训练过程全部展现出来的书,而非简单铺列写作技巧;“数一数二”指写作课完全以学生的成长为导向,教师付出巨大精力投入到课内教学和课外面批中,师生的互动真切可感。这是写作课让学生提升共情力,留下诸多感动瞬间的关键。

5F9306

嘉宾刘军强发言

梅赐琪分享了写作课教学的理念和启示:以学生“学到”为核心目标,充分相信学生思维的潜力,并把这种潜力落实到让学生写出一篇有创见的、完整的、有读者评议的文章,以复归写作的价值。课程的关键是注重师生互动,在课内讲授与课外大量师生互动中,师生能够围绕文本进行有载体的、贯穿学期全程的有效交流。教师亲自批改文本给出的高频、高强度、针对性教学反馈,是推动学生思维提升与成长的核心力量。

6227AE

师生作者代表米真和苑雨辛发言

《案例集》师生作者代表米真老师和苑雨辛同学围绕“药物”主题写作课,分享了学生将“药物”与“艺术”领域串联完成阅读、思考、写作,最终深化对自身专业理解和热爱的过程。米真认为课程激发了学生的鲜活创造力和个性化兴趣,在教学中自己也体会到了师生的教学相长。

对谈结束后的提问环节气氛热烈,线上线下观众与嘉宾就写作课教学反馈设计、如何克服写作障碍等问题展开讨论。

嘉宾介绍

梅赐琪,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主任。兼任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通识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公共管理评论》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主讲清华大学标杆课1门、通识荣誉课1门。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青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年度教学优秀奖等。

刘军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长聘教授、博导,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热心写作课教学,主讲的《大学写作通识》曾在652门公选课中评教排名第一,指导学生获得第三届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冠军。

主题书简介

《清华写作与沟通课教学案例集》首次以教材形式展现了清华大学通识必修课“写作与沟通”的建设路径与成果。课程旨在加强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塑造和写作沟通能力的培养。自2018年秋季学期首次开课至今,形成了“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的特色教学理念与模式。本书汇集了写作课教师的4篇理论文章和18个教学案例。作为一本“不一样的教材”,其创新之处在于真实地呈现了师生从初稿到终稿过程中的深度反馈互动。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