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人文学院持续深化改革、全面落实新举措 建设高水平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人文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部署,积极响应清华大学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工作要求,始终将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在招生、培养和毕业三个环节严格把关,采取了一系列有力度的新举措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优化招生环节:推动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

1. 提高指导教师资格要求

过去,学院教研系列助理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都具有招收博士生的资格,且从2017年起在博士生招生中实施“申请-审核”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不同声音。比如,年轻教师学术积累不够深厚,是否刚入职就适合指导博士生颇有争议;“申请-审核”制招生方式给予导师权力过重,能否做好生源质量把关也颇有疑问。

本着直面问题、提升质量的初心,学院在全校各院系中率先改革,提高博士生导师的资格要求。2019年8月,人文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形成《关于人文学院研究生培养中若干问题的报告》,要求博士生指导教师应具有长聘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且具有完整指导至少一届硕士生的经历。由于这一举措,2020年学院博士生招生名额较上一年减少了20多个。

2021年,学院进一步制定《人文学院博士生招生名额配置方案》。该方案在坚持博士生导师应具有长聘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这一要求的同时,提出每名导师每年招收的各类学术型博士生总数原则上不超过二名,非全时聘用的导师原则上不予分配博士生招生名额。这些举措为学院在招生总数不变的情况下腾出名额,激励优秀生源的招生提供了空间。

2. 发挥激励名额的奖惩调节作用

根据教育部和清华大学有关“破五唯”等规定,研究生招生名额不与人才“帽子”挂钩,而应该向优秀生源和优秀指导教师等倾斜。为此,学院对招生计划中的激励名额制定了详细的分配方案和使用办法。

学院综合考虑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科建设与发展情况、教师队伍现状等多种因素,将激励名额分配到各学科,每年动态调整。各学科按照“提升质量、保证基础、支持改革”的原则自主分配,将激励名额优先用于在招生考试中表现优秀的考生,以及奖励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如校级及以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等。相反,对于研究生培养中出现问题的导师采取惩罚措施,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可停招一年及以上。2021年,学院半数以上的激励名额用于吸引优秀生源,另有一部分用于奖励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二、 优化培养体系: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

1. 加快推进研讨课建设

学院正举全院之力,探索研究生教学模式创新。借鉴中国传统经典教育经验,并参考日本、德国高校人文学科研究生教学模式,重点推进以研讨课(Seminar)为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分层阅读、分级教学、因材施教,保证教学质量。

在研讨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经典并做解读报告,教师对学生的读书报告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师生紧密互动、教学相长。譬如,韩立新教授是学院较早尝试开设研讨课的教师,和陈浩老师一起主持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经典著作研讨课已分别持续5年和2年,先后两次获得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支持,相关课程和成果获得学校精品课程称号和2019年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课程积累了选课学生的27篇学业进展报告、100多篇经典研读报告,部分学生在国内外知名平台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他们还基于研讨课促进师生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近三年共举办三次国际学术会议。通过研讨课的训练,研究生的研读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明显提高,并形成了良好的学术规范。目前,学院还与日新书院一道探索本研贯通培养路径,为书院开设了36门研讨课。

2. 持续完善培养环节管理

学院根据《清华大学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完善了主要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同时,明确了指导教师责任,鼓励导师成立指导小组,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尤其是学科交叉方向和专业的专家,共同参与博士生主要培养环节的考核,在培养全过程对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形成和学术创新进行把关和审核。这些举措对于督促博士生学位论文进展和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环节获A-及以上等级的学生比例达90%以上。

为进一步训练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学院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参与论文写作的相关训练,参加由指导老师组织的经典著作读书会,在毕业前应至少参加两次由本专业老师参与的正式的学术报告。此外,学院还充分利用学校的学术规范检查平台,将学位论文检查结果一对一反馈至各系教学主管、导师及学生,由教学主管统筹把握,由导师负责审查和把关,有效杜绝了学术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3. 健全超长年限研究生分流机制

早在2018年,学院就开始实行延期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制度,要求所有达到基本修业年限的学生在提交延期申请时,必须提供由导师签名确认的论文进展报告,报告审查通过后方可申请延期。

2021年,学院制定《人文学院研究生修业年限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所有达到最长修业年限的研究生(包括2015年以前入学的研究生)的离校日期安排,并且在办法实施之后至离校前,每学期组织专家组对此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才可继续论文研究工作。依据这一办法,2022年6月和8月,学院申请结业的研究生人数达32人。

三、严格论文评审:充分发挥论文抽检效能

2020年,学院制定了《人文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同行专家评审意见处理办法》,进一步严格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审查。根据该办法,学位论文所有评审意见的综合评价为“A”或“B”,且所有小项都是“大”或者“较大”、“优”或者“良”时,博士生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评审意见中综合评价为“A”或“B”,但小项有一个“中”时,博士生须对论文做重大修改并撰写详细修改说明,同时导师撰写情况说明,经各系教学主管认定后方能申请答辩。如综合评价为“A”或“B”,小项中有多个“中”或者小项有“小”、“差”或者“无”时,则博士生须延迟答辩,对论文做重大修改并撰写修改说明,导师须出具情况说明,经分委会专家组审查通过后方能申请答辩。近两年来,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稳步提升。2021年6月,学院参加学位论文隐名评审的博士生共有60人,一次通过率为73%;2022年6月,参加隐名评审的博士生共有54人,一次通过率为93%。

2022年,研究生院对文科已授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全面检查。学院和人文学科分委会参照评审结果,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全面核查,并反思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追溯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优化相关程序和制度,切实提升学位论文质量。

四、 改革成效: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大胆实践,人文学院的上述改革举措得到了实践的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在全校文科院系中名列前茅。

以学院规模最小的日语专业为例,2019年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徐嘉熠在第十二届中国日本学研究“卡西欧杯”优秀硕士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其导师王成教授荣获“优秀论文奖指导奖”;2022年,2018级硕士生贾兆昆、肖羿分别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日本学研究“卡西欧杯”优秀硕士论文语言组、文学组一等奖(最高奖项),其中贾兆昆同学是2021年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全国400多所设立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中,学院学生能多次获得“卡西欧杯”一等奖,是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印证。

就业质量也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检验,学院的博士生学术就业率稳居高位。近三年来,受疫情等因素综合影响,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但学院博士生学术就业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2019年更是高达91%,历年均远超全校平均水平。2021年,学院赴高校工作的博士毕业生共计42人,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31人,占74%。2022年,历史系博士毕业生崔思朋因学术表现突出,被内蒙古大学直接以“骏马计划”B1岗特聘研究员的身份引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文学院将秉承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落实“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并以学校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为契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打造清华文科尤其是基础文科的文化特色,为培养出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有思想、有个性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