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6日下午,著名作家阎连科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以《小说内外》为题,幽默风趣地向在座清华师生谈了他的创作体验。通过阐释“由外至内”与“由内向外”这两个不同的小说创作手法,阎连科从他独特的视角梳理了中国、欧美和拉美的经典文学,令现场听众受益匪浅。这次讲座是“文学与艺术”系列讲座第八讲,由中文系格非教授主持,约250人聆听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阎连科先生以朴实的河南口音幽默开场。有别于教科书种类繁多的文学流派划分,他认为可以从小说内外关系的来理解小说。追溯小说演进历程,小说的书写经历了从天上到地上、从大到小的变革,发展到十七、十八直至十九世纪,由外到内的发展历程清晰可见。谈及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小说,阎先生以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俄罗斯作家为例,认为他们的小说都是沿着由外向内的轨迹,由宏大的民族、社会背景逐渐进入人,继而迈向人的灵魂的书写。在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小说时,他聚焦鲁迅、萧红、张爱玲等作家。阎先生认为他们作品的共同性就在于它们由外向内的发展。
以鲁迅为例,他细谈了鲁迅之所以被人推崇的原因。在深入评价鲁迅之前,他首先对“文学就是人学”这个概念加以剖析。阎先生认为,这个概念长时间被曲解,被简单地理解为人物和人物性格的塑造。结合建国后的文艺批评,他认为文学的解读曾一度停在形式化、程式化的简单层面。相比之下,他认为,张爱玲的小说超越了这一简单层面,构成了她的小说受欢迎的深层原因。对于当下的文学,阎先给出细致划分,主要有市场文学、主旋律文学和纯文学。在这里,阎先生还着重区分了“严肃文学”与纯文学的区别,他认为严肃文学是混淆在主旋律文学与纯文学之间的一种文学,主张将其从纯文学中剔除。他指出这一范式作家的不足主要在于停留在事件和人物的刻画,没有更深入地进入人的内心。然后,他再提鲁迅,承认鲁迅的小说由外向内的发展走的比较深远,直至进入到人的灵魂和精神层面,因此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依然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震撼。
在阎连科看来,到19世纪为止,文学发展的渠道与路途,除了我们熟知的各种流派的理解方式之外,都是由外向内的发展的一种文学。在这个基础上,他分析了中外名著所必须具备的元素。以萧红的《呼兰河传》与《生死场》、张爱玲的小说为例,他又进一步分析她们的成就与不足,突显鲁迅小说的独特价值与地位。他认为,鲁迅作品对“人吃人”社会的揭示,深入本质与灵魂,时至今日都依然适用。但是,他也没有盲目夸大鲁迅的地位。将鲁迅与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相比,承认鲁迅的欠缺。阎先生结合文本,将抽象的理论阐释得明确清晰,给出的价值判断令人信服。
相对于十九世纪小说创作的群星灿烂,二十世纪作家无法突破和超越由外向内的创作格局,所以小说发生了转向,出现了荒诞派、黑色幽默等创作流派。这说明小说经历十九世纪的高峰之后,作家不得不放弃小说的内容,在形式上做文章。另一方面,在二十世纪,每一个作家都从社会进入人、进入人的内心和灵魂,当进入到最深刻、最复杂、最无法超越的时候,作家们就不得不放弃社会、人际和环境的背景,让小说由大到小,达到最小,小到人的自我和内心。这样,小说从“外真实”进入“内真实”的发展。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阎先生认为,卡夫卡的突然出现,可是完全放弃外真实。对此该作何解释? 阎先生认为,历来作家的创作受困于一个关键因素:故事的因果性。对于当下创作的瓶颈,他认为就在于我们找不到一个新鲜的因果关系,无法突破。二十世纪作家渴望突破这一局限,写出一部完全没有因果关系或者具有全新的因果关系的伟大作品。以《变形记》为例,阎先生展开分析,认为卡夫卡一下子从外真实跳到了内真实,使人耳目一新。
阎先生认为,20世纪小说从卡夫卡开始是由内向外书写的。可以说,二十世纪的伟大作品都是从内真实性开始向外走。毫无疑问,谁走得越远谁就越伟大,但谁走得越远也就越漏洞百出,因为新的因果关系难以把握。在这个视角之下,阎先生列举了舒乙、奥威尔、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人的小说,分析了马尔克斯受卡夫卡影响转而扬弃和超越之的原因和过程。当创作从内真实性开始向外发散,并找到一种新的因果关系时,虽然取得突破,但是完全割断传统的因果关系是否一定能达到创作上最和谐、最理想的境界?阎先生结合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这个问题做了仔细的分析,进一步说明马尔克斯经久不衰的当代影响力。** 阎先生通过对比19世界和20世纪不同的阅读经验,提出当文学回到一种内真实的时候,我们如何给文学作品赋予更广阔的天地、更强大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让小说由内真实向外扩散?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寻找并抓住一种内真实,获得全新的因果关系?阎先生指出了中国作家的一些尝试,他还介绍了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恶童日记》三部曲的尝试,给予我们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的启示与思考。
作家阎连科创作丰富,文学知识渊博,文本内容信手拈来。他貌似信马由缰的讲演,却不乏肌理间的深层逻辑和丰富的思想提炼。他跳脱教科书的刻板教条,以饱含个人情感色彩的体验,带领清华学子共享文学趣味。这次讲座既有文学历史脉络的梳理,也有独特视角的文本阐释。旁征博引的讲演令人耳目一新。讲座结束后高教授耐心回答了清华学子的提问,分享了他个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现状的思考,并勉励同学们在大学优秀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和接近文学,学会正确甄别与判断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阎连科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等;小说集有《年月日》、《耙耧天歌》等十余部;另有《阎连科文集》5卷;曾先后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和其他全国、全军性文学奖20余次,其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是中国当代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2004年他的新作《受活》引起文坛强烈关注,被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