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3日至16日,本着促进合作、加强交流的宗旨,海峡两岸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相聚北京清华园,共同研讨面向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与趋向,同时庆祝北京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建院十五周年。台湾新竹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院长张维安教授、副院长兼人文社会学系主任蔡维天教授,人文社会学院各系所主任、所长,新竹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及其他专家学者16人应邀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是两岸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学术交流活动。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和蔡维天教授分别代表北京清华人文社科学院和新竹清华人文社会学院在全体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两岸清华人文学院同仁分组召开圆桌会议,交流研讨内容涉及历史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会上双方还就进一步深入合作与交流进行了探讨,就共同关注的若干问题达成共识,并签订了合作协议,希望双方今后的合作更为具体、落实,达到更高的水准。研讨会对进一步增进两岸互信了解,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空间,促进两岸研究和交流、繁荣发展两岸学术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
两岸的清华大学水木同源,历史相连,本属一家,至今仍有相同的校名、校训、校庆。两岸新利·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有相同的历史和学术渊源,有过去清华文科共同的辉煌,有现在基本相同的学科设置和成就。两岸清华源于1911年创建的清华学堂,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导师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国学院借鉴西方现代科学方法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当时独树一帜,为现代中国培养了一批善于用新思想治理国学的优秀人才,在我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1926年清华分设国文、西洋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系等系,1928年组成文学院。在教学方针上,与当时其他大学不同之点在强调“中西兼重”原则,希望培养博通中外知识的通才。清华文学院继承和发展国学院时期的优良学风,在运用近代科学思想和方法阐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既能做到视野开阔,又不大而空;既立论谨严,又不拘泥细节,力求对中国历史、文化现象做出既符合当时情况又富于时代色彩的解读。
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文科各系遂告中断。师生分别转入北京大学等院校或其他学术单位。1978年以来,北京清华大学先后恢复和建立部分文科系、所,1993年12月,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清华大学正在朝着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在学校的总体发展中,提出了加速发展文科的指导思想。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努力从清华大学在国家的地位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目标出发,适应新世纪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的要求;遵循“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学术范式,打好基础,突出应用,注重交叉,形成特色;在所涉及的宽广的学科门类中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重点分阶段地建设一、二级学科。学院现有7系3所2中心,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哲学系、社会学系、国际关系学系、心理学系、外语系、经济学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学院承担着《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核心刊物的编辑出版任务。学院在新世纪将继续努力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术水平、办学条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再上大台阶,为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台湾清华大学1956年选定新竹为校址,首先开设理学专业。1984年增设人文社会学院,是台湾首次使用此名称的学院,其成立之意义不仅是在形式上容纳人文学与社会科学两方面的科系而已,而是企图藉此沟通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特殊发展,并进而建立科技整合的学术传统,促使清华人文学风的重塑与深耕。人文社会学院目前有九个系所一个在职班及五个研究室,系所包括: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人文社会学系、历史研究所、语言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台湾文学研究所以及台湾研究教师在职进修硕士学位班。研究室是以推动跨科系的研究为目的,目前有五个研究室:性别与社会研究室、思想文化研究室、台湾研究室、亚太/文化研究室及永续发展研究室。近年来教师和研究生所获得的各项学术奖励,多在台湾各相关领域独占鳌头。学院出版有《清华学报》,刊载以汉学为主题之学术论文,为一国际性期刊。人文社会学院除了专注于学术研究及本科教学外,其另一任务是支援全校开设通识课程,以陶冶和加强全校学生在全人教育中的人文素养。学院设有图书分馆,这是台北地区以外台湾最完善之人文社会专业图书馆,目前所收藏的大陆期刊与图书已经在各大学中位居前茅。